孩子要知道的知识(一定让小孩知道的知识)

公交号

导语

“爸爸,我希望你能活一亿岁!”

“妈妈,一百块能买一所学校吗?”

“爸爸,这张奥特曼卡片很贵,能卖几百万”

......

相信类似的对话,各位爸爸妈妈们都不会陌生,一方面呢,孩子长大了,开始对身边的事情,对一些事物的价值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另外一方面呢,孩子在“单位”这个问题上,实在是问题太大了。

比如上面开心说的那些话就是这样,本来他的意思是想让爸爸妈妈都活的时间很长,能够更长时间的陪伴他长大。结果呢,他根本就不知道,对一个人来说,多长时间才算是长,所以下意识地就把自己认为最大的数字一一放了进去。结果闹了不小的笑话,而如果是在别的场合面对别人的话,还有可能带来更大的更加不好的影响。

一个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对于钱财的数量不是很有概念,很轻易地就在一些场合花出了远超其本身价值的金钱。

所以,在给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关于单位方面的教育,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加全面的对于世界的认识。

而关于单位的绘本,无论是从把抽象问题简单化的方面,还是从身边就有看了就懂的方面,开心爸爸都会推荐浪花朵朵的这本《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

单位看得见,单位却又看不见

说起单位来,可能很多孩子随口就能说出不少来,什么一个苹果啊,一颗葡萄啊,一把香蕉,一只猫之类的,当然这都是我们能够肉眼看见的单位,但更多的单位是我们所不能直接或者不好直接看到的。

比如关于体积有立方米之类的单位,但多少才是一立方米,一立方米有多少,理解起来就比较抽象一些了。另外像是震级啊,分贝啊,贝克勒尔啊,字节等单位,就更加抽象,更加不好想象了。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单位的知识大家平时看得见,但是大家却又看不见。

在这本《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中,把我们常见的单位进行了可视的量化,既巩固了孩子对已知单位的了解,又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有了关于单位的理解。

在第一个章节“1米有多长”中,作者带着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寻找1米,孩子们可以从自身以及外界找到各种各样的1米,有直接就是1米的,也有合起来是1米的,这种不断寻找的过程,让孩子对1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诸如“我的40米大刀”之类的网络梗了。

当然,对于不常见的单位,书中也有很详细的介绍以及寻找方式。

比如“1马赫有多快”中,作者先是介绍了一下马赫的基础知识,所谓的1马赫速度,其实就是1倍的声速,也就是340m/s的速度,而在这个速度之下,孩子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先说距离,1马赫的速度,1秒就能够从地面到达东京塔的最高点;还有现象,如果飞机在湿度和气压比较高的上空,以1马赫的速度飞行的话,机体周围就会出现圆锥般的云雾,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蒸汽锥”现象了。

“软硬结合”给了孩子关于各种单位,最直接而且是最直观的启蒙。

单位不明显,单位却又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单位的重要性了。

其实很多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会很关注古诗啊,古文啊,英语啊,数学啊,科学啊等等,唯独会忽略这个不是太明显的单位。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在表示一些看法的时候,会把单位用得一塌糊涂。

所以,单位看上去不是很明显,但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却是很重要的一环。

跟着《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孩子们了解了加仑、升、桶等关于体积的单位,就能比较准确的理解了自己每天摄入的奶量以及水量了,当然,孩子们还可以举一反三的,把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杯、一碗、一锅、一箱、一袋等关于体积的单位也进行联想,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生活中的体积。

跟着《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孩子们了解了秒这个单位,并且在各种场合中把秒进行了直观的度量,在国际空间站中,一秒能够行进的距离为7700米;刚过去的冬奥会中,高山滑雪项目选手一秒可以滑降约44.44米;在短道速滑中,一名选手可以前进约14.69米等等。

这些形象的度量,可以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时间,也就能够在学习中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积极主动了。

最后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中,绘本固然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更多时候,绘本起到的还是一个教育的启迪作用,它告诉爸爸妈妈们什么东西比较重要,需要尽早尽准确的教给孩子,它告诉爸爸妈妈,孩子一般来说是这样想的,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加好一些等等。

就比如这本《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更多的单位,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带着孩子用更加直观更加可以度量的方式来理解来学习。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公交号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