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每逢重大的节日,人们都会祭祖,例如春节,清明,端午和中元节。中元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个名称来自于道教,在民间称为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这一天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祖的习俗,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在中国古代,此时正是秋收时节,人们以这个节日来庆祝丰收,并要祭祀祖先。人们常用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过现在,该节日逐渐变为怀念过世亲人的日子。
中元节名称的来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至于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按照道教所说,上元节即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中元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而下元节则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
中元节各地习俗
至于中元节的习俗,主要还是以祭祖为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祭祖不一定要在中元这天,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选择一天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来告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因此,古代的民众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时,趁着地府大开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恰逢此时有些农作物已经成熟,得以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总得来说,中元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谓是历史悠久。其中包含的是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先祖的思念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