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支纪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60”,这个“60”是怎么推演出来的?60甲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至今无法破译,本文将尝试用数学中的“因式分解”方法,来探究“60”的来龙去脉,只要把“60”的来源搞清楚了,才有助于弄清其科学原理。
任何科学的东西,都离不开研究对象的选取,60甲子中“60”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它必然隐藏在中国人的文化符号“汉字”当中,对汉字进行类似于数学中的“因式分解”,必然能找到答案,经过观察发现,这个重要的汉字就是我们耳熟能祥的“岁”字,只因它太过于平常,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先看一下“岁”字的长相,其繁体字如下:
该字是一个上下结构,上面类似“山”,下面类似“戚”,它们代表什么呢?代表“山”和“戚”吗?显然不是,也讲不通,因为“岁”代表的是时间、年龄和岁月。该字的上下两部分与数学中的符号一样,代表其具体的对象,上面代表“土星”,下面代表“木星”,至于它们为什么代表“土星”和“木星”,这里涉及到汉字的“符号逻辑”,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参考易学中的相关内容。
至于为什么要选取木星和土星作为时间的研究对象,我想中间必然经历了长时间的观察,并加以总结后,最终才确定下来的,其考虑因素也许包括但不仅限于下列因素:
1)木星与土星在太阳系五大行星的最外层的两个轨道上。
2)木星和土星的体积比较大。
3)木星绕太阳的公转速度比土星要快,土星象是追着木星在跑,由此而诞生的“相生相克”的理念等。
有了研究对象,先大致看一下太阳系五大行星运行简图,酝酿片刻,然后揭晓答案。
看完图之后,让我们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时代,一起完成一道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题,来揭晓“60”这个重要数字的来历。
已知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大约是12年,土星绕太阳的公转的周期大约是30年,求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
一算,正是那个神秘的数字“60”,这里的“60”本质上是三角函数中两个正弦或余弦函数叠加的最小正周期。“60”这个数一经算出,“60”甲子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60”甲子产生以前,已经在用10天干和12地支开始纪年纪月纪日,“60”甲子产生以后,借用10天干和12地支这些符号来纪年(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也是60,与60甲子中的60配上对了)。
60及60甲子的来源,大致是这样的,有了新的纪年法,古代的那些先贤们开启了不一样的时间旅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写观察日记,不断的总结与推导,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典籍中发现其“时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