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当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到来,大家都会想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马上重阳节了,远方的朋友亲人会不会思念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四季中最唯美、最多情的季节。在农耕社会,如果说中秋人们在忙于抢收庄稼,那么重阳则是颗粒归仓、实现收成的时节。由于一年农事生产时间即将过去,寒冷的冬天马上来临,人们在庆祝丰收的同时,也会带有一些伤感,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兼有喜庆丰收、祭祀感恩、尊敬老人、交友叙情、登高郊游、惜别怀远等于一体的浪漫的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别称很多,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晒秋节、老人节等等。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重阳节中祈求长寿、敬重老人、践行孝道的比重逐渐增多。1989年我国政府把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了老年人专属的节日。
战国屈原作 宋代洪興祖编撰《楚詞補注》卷五《远游》 收录于《四库全书》
我国从周代之前就开始过重阳节,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最大的数字“九”定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与“久久”同音,象征长久长寿之意。相传,重阳为上古天神元帝的得道之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把“重阳”作为上天的尊称,如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可见,在古代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是个十分重大、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战国吕不韦著 汉代高诱注解《吕氏春秋》卷第九 季秋纪(九月纪) 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
关于九月习俗活动内容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吕不韦所注《吕氏春秋》(汉代高诱注解)卷九《季秋纪》:“九月纪……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九月是秋收之月,要隆重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感谢天帝、祖先的恩德,庆祝丰收,并祈求天子赐予来年风调雨顺。
《西京雜記》卷三 西汉刘歆撰 晉代葛洪编辑 收录于《四库全书》
自古以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多数都包括祭祀祖先、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惜别怀远、吃重阳糕、祈求长寿、制作延年养生药酒、饮菊花酒等等。详细记载重阳节具体习俗的最早文字出现在西汉。
据西汉大学者刘歆所撰《西京杂记》卷三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讲的是汉高祖刘邦妃子戚夫人的侍儿贾佩兰,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吃蓬饵即重阳糕,喝菊花酒,以祈求长寿。
可见,早在西汉时期,过重阳节、祈求长寿已经成为节日和民俗。没错,这个刘歆[xīn],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批评当时守旧派“抱残守缺”的学者,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的五世孙子、大学者刘向的儿子,西汉古文经学家、天文学家,为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山海经》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过巨大贡献。因刘歆与王莽是发小和好友,不知不觉中卷入“王莽篡汉”事件,前期为王莽提供过不少帮助,后悔悟而自杀。
南朝梁 宗懔(lǐn)撰《荆楚岁时记》载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根据南朝梁宗懔(lǐn)撰《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曰,四民并籍野饮宴……然自汉至宋(指南北朝时期的宋国,不是宋朝)未改……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南北朝时期过重阳节的习俗在天下老百姓中间,已蔚然成风。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落叶小乔木植物,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功效,多生长于我国中部和南方地区。
古代因为对上天、山岳的崇拜而逐渐在重阳节形成登高望远的习俗,因此从唐代起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对于阳春三月的“踏青”,亲朋好友也喜欢相邀在九月九重阳节前后一起去登高望远、共叙情怀、交流一年来的收获与遗憾,以惜别即将凋零的绿色、迎接寒冬的来临,也就是“辞青”。
唐代过重阳节情形多从唐代诗作中可以窥见,其中“登高”题材占比很高。除本文开始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外,杜牧的诗《九日齐山登高》也颇有代表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这是杜牧为安抚朋友张祜的失意而作的一首情绪诗,诗中以深秋景色和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来描述和衬托诗人对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看破红尘所表现的消极颓废却又不甘落拓消沉的复杂心境。
张艺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描写的就是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王子在重阳节赏花之际领兵谋反弑父的故事,片中展现的重阳节习俗以及大量金黄色菊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代 孟元老撰《重阳》载于《东京梦华录》卷八 收录于《四库全书》
让我们来看看北宋过重阳节是什么样的。根据孟元老的“北宋回忆录”——《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重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在北宋,重阳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金菊花就有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喜容菊等数种,不仅品种多,名称取得既雅致又喜庆。人们四出登高、看狮子会,节日气氛热闹非凡。
宋代 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五 收录于《四库全书》
另据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南宋临安的重阳节,比北宋汴梁还要热闹,朝廷与士大夫都在这天赏菊,菊花有七八十种,普通老百姓家里至少也有一、二株。店里的重阳糕都插着小彩旗,朝廷与官宦人家相互用来送礼。
和宋代全社会轰轰烈烈过重阳节相比,如今的重阳节未免有几分冷清。这是因为属于年轻人的节日太多、太热闹,而作为逐渐演变为老年人专属的重阳节,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对于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显得并不相称。
过重阳节,学古诗词。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宋代著名女诗人、词人李清照的词——《醉花阴?重阳》。
李清照,北宋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3月13日出生,大约南宋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去世,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因父辈陷入朝廷党争而生活跌宕起伏。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李清照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人称“易安词”、“漱玉词”,她的作品收录于《易安集》、《漱玉集》,九百年来,世人读着她的词,无不为之惊叹。从总的情况看,李清照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与惆怅。
《醉花阴?重阳》是李清照在结婚不到三年写给丈夫的经典之作。
宋代 李清照作《醉花阴?重阳》载于《漱玉词》 收录于《四库全书》
醉花阴?重阳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时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注: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即冰片;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李清照这首《醉花阴?重阳》创作于北宋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的重阳节,当时丈夫赵明诚远在他乡,词人独自一人守着闺房,黯然神伤,在重阳节之际,望着其他人家的团圆景象,内心感伤,思夫心切,写出这首《醉花阴》,寄给丈夫,希望丈夫明白自己的心意。尤其最后一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情景交融,堪称千古佳句。
在即将到来的重阳节里,听着千古才女李清照作词、吴少雄作曲、歌唱家于文华颂唱的《醉花阴?重阳》,让带有悦耳动听的优美歌声给朋友们带去祝福!祝愿大家以及家中的老者,重阳节快乐!
程彦林 ?重阳节前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