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大部分基金公司的三季报已经全部披露。
而我注意到,一批二季度降仓位的大佬,三季度继续降仓位。
一
富国新收益A是我的持仓基金之一,它的核心标签是绝对收益。
三季度市场调整之际,于渤再次大幅降低股票仓位,从而规避了下跌风险,今年以来跌幅不到4%。
更为关键的是,富国新收益不仅做到了熊市抗跌,牛市也跟得上涨幅。
富国新收益近3年涨幅59%,超过了偏股混合型基金的40%,且近3年最大回撤仅11%,非常非常抗跌。
那么,于渤是如何做到的?
她在三季报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风险管理策略。
而这套于渤的独门绝技,帮助她躲过了15年股灾、16年熔断、18年的大熊市、20年的疫情冲击。
以20年疫情为例,她曾在采访中提到:
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一天许多基金单日跌幅较大,而我的产品净值受到影响较小,回撤也控制在了策略目标范围内。
在春节前两个交易日的时候,基于谨慎性原则,由于担心春节假期疫情扩散,我们采取了一定的净值保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三季度的降仓,不代表于渤对后市就非常悲观。
以今年二季度为例,虽然4月份继续创下新低,但五六月却走出了不错的反弹行情。
而富国新收益A的股票仓位从一季末的10%,升至二季末的48%,富国新收益A二季度涨幅7%。
这个涨幅并不算低,毕竟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涨幅才8%。
于渤在我看来真的是宝藏基金经理,不仅能及时减仓规避大跌,同时还果断加仓跟得上涨幅,这对能力要求还蛮高的。
二
除了于渤提到基于宏观层面的风险因素减仓,大部分减仓的基金经理并未直接提及减仓的具体原因。
如兼任富国首席经济学家的袁宜只在三季报里提了一嘴:
一方面受到欧美股市下跌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国内宽松政策效果不佳的拖累,A 股市场在三季度明显下跌。本基金在7 月适当降低了股票仓位。
7年年化超20%的老将莫海波更是只有一句话:
三季度本产品采取了防守的操作,产品回撤控制相对较好。
而大成首席投资官徐彦只提到三季度保持偏低仓位,至于为何降仓却没说理由。
而周蔚文、于洋、张竞、冯汉杰虽然减仓了,但在季报里根本没有提及。
三
在我的投资组合中,越来越看重多次择时成功的基金经理,并纳入到组合中。
按照我前两年的观念,择时是无效的。
巴菲特、张坤、刘彦春、朱少醒、傅鹏博等大佬都淡于择时,而且长期业绩出色。
但经历过这两年的核心资产泡沫破灭,我觉得不择时是最大的谎言。
21年年初,估值如此之贵,基金公司都赎回了自己管理的基金,基金经理也偷偷赎回了自己的基金。
然后你跟我说,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
有良心的顶流基金经理会限购分红,但对于选择分红再投入的基民而言,这其实没用。
因为它没有改变基金本身的跌幅,基金跌多少,我依旧亏多少
而基金经理为什么不喜欢择时呢?
这最直接的理由是公募基金整体考核机制是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
相对收益下,跌不要紧,只要跌得比别人少就是胜利。
如果我们看20年里只有2年没赚钱、注重绝对收益的社保基金,其实他们非常擅长基于风险收益比进行加减仓。
社保理事会首任投资部主任李克平曾在采访中提到:
国外养老机构都主张长期的战略配置,我们在管理社保基金的实践中,开始更多考虑中国市场的特点:
第一,中国是新兴的资本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股市波动率明显较高;
第二,触发中国股市波动的非经济因素更多;
第三,中国是新兴市场,如果严格按照长期战略配置,不做动态调整,不适合中国国情。
具体而言:
第一,中国市场跟国际市场不一样,波动性很大,如果买入持有不动,社保基金的收益有可能是零;
第二,在中国股市剧烈变动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低估和高估,我们没有道理不去操作。
所以,公募能有一批擅长择时的基金经理,是基民之福。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